带薪看剧?没那么容易。
从本质上说,琴书是一名工程师;从细分领域来说,她是一名“观影体验师”。她不穿格子衫,也不是每天与代码打交道。她的日常工作是看平台上已经播出的剧,通过眼睛和耳朵,寻找这些老剧出了什么问题,需要如何修补和优化,然后用工程师的语言记录下这些问题,交给团队来修复。简而言之,人家看剧看剧情,琴书看瑕疵。
和琴书只看老片相反,小贝只看新剧——没上线的那种。他是一名“成片体检师”,工作主要是两件事:看片、看数据。对一部没上线的新片,小贝负责“看它的一切”,包括角色的表演、故事的叙事节奏,猜用户会不会喜欢、会不会在这个节点弃剧……身处这个岗位,90后小贝不仅能通过背影甚至轮廓就识别出明星身份,还养成了一套独特的观剧习惯,“别人跟着剧情走,我在揣摩不同人观剧时的情绪”。
相比琴书和小贝,芭蕉可能是看剧“最细”的那个,一部片子至少要看三遍以上,第一遍过整体节奏,第二遍拉话题,第三遍整理细节点。作为一名“弹幕互动师”,芭蕉每天的工作是聊天,而且是陪几十万人网聊。
在这个到处是算法的时代,你在看剧,他们都在屏幕那头盯着你。
带薪看剧?没那么容易
这3个工种有一个共同特征——也是最为人羡慕的,就是带薪看剧。
琴书一年看上千部电视剧,工作两年来已经优化了3000多部电影剧集的视听体验。有人对琴书的工作有一点误解,不就是看剧挑毛病?没那么简单?!肮塾疤逖槭π枰酆纤刂剩杭纫勒鼍绲闹谱髁鞒淌窃跹?,又要熟悉算法,不然你挑出问题不知道如何转化成计算机能懂的语言”。
琴书在大学学的是计算机,在成为观影体验师之前,一直从事算法和后期制作的工作。随着老片修复越来越普及,观影体验师的职业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不仅是剧集,不少综艺也需要修复,新的剧还会变旧——真是一项生生不息的工作。
几十年来积累的剧集那么多,如何选剧?琴书解释:“先选出播放量大、热度高的、用户喜欢的剧集,以及一些经典剧集,比如《红楼梦》《西游记》《还珠格格》《仙剑奇侠传》……选出剧后,就要看它存在什么问题,噪声、划痕、偏色、褪色……给剧出一份‘体检报告’,交给修复师来做接下来的工作?!?/p>
但琴书的工作还没有结束,在修复过程中,她仍需要和修复师不断交流,怎么修、修到什么程度,修完之后再做一个“二次观影”,确认合格后,“观影体验师”的工作才告一段落,当然也可能继续迭代。
最近,她正在“看”《步步惊心》,这部听上去并不那么老的剧(2011年首播)已经被她看出了问题——需要调色。“因为2014年后,影视剧的调色才开始慢慢普及,之前很多剧拍完并不调色。经过调色,原来的风格艺术不会改变,只是通透度会更好?!鼻偈樗?,“观影体验师不仅是看老剧,很多新剧同样存在问题。我们希望给观众提供更好的观影体验。”
工作近两年,小贝“体检”过的片子+综艺有上百部。朋友们都羡慕小贝的工作,但其实看剧只是工作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对专业的要求非常高。小贝在大学学的是统计学,每天和数据打交道;但成片体检师要求他既对内容有一个感性的反馈,又对数据有一个理性的分析。
小贝说:“我们需要有比较强的数据能力,包括指标设计能力、数据库设计能力,以及怎么把一个有效的分析报告输出给制片方,既要有数据逻辑的严谨,又要有内容创作的专业——这是我的朋友看不到的另一面?!?/p>
算法,还是算法
除了人工肉眼看,小贝还要教计算机和他一起“看”,每天都在训练AI学习明星照片和剧集名场面。通过人脸识别、场景识别以及音乐情绪识别的学习,计算机就可以在片子正式上线前对内容进行‘体检’,与其他头部同类型片子比较得出数据,由此判断剧集在人物关系、情节设置、主角互动率、环境情绪等方面,能否调动目标观众的情绪。
今年2月,小贝“体检”了一部《冰糖炖雪梨》。这是一部“甜宠剧”,小贝发现,第一集的后半部分和第二集的前半部分,无论是在内容强度还是男女主角故事线的连贯性上都存在一些问题,观众看到这个位置的弃剧风险比较大。小贝将“体检”报告和修改意见反馈给片方,片方据此对内容做了优化。
效果是显著的,《冰糖炖雪梨》在“体检”前后的情绪强度提高了20%多,上线后也实现了口碑与热度的双赢。目前,《鹤唳华亭》《冰糖炖雪梨》《重生》等剧集,以及《这就是街舞3》等综艺,都通过“成片体检师”的工作提升了质量。
芭蕉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拿到一部剧,除了对内容的基本判断,还要去判断其中可能会包含的热点,再对内容做一个人群划分——这个内容适合什么人群,每个人群在乎的点是什么。
举个例子,芭蕉接手的第一部剧是《重启》,区分出了书粉、女性观众、男性观众、低龄观众等不同人群。把这些人群拆分后,芭蕉和同事们就梳理出他们在乎的互动点和风险点,然后在弹幕上做一些“热词”和“?!钡脑ぢ瘛?/p>
因为有了更“懂你”的弹幕运营,《重启》在优酷上线48小时后热度值突破9624,拿下站内热度榜TOP1。
在做《白色月光》时,因为是一部讲述女性职场和出轨问题的剧,观众的讨论是较为深刻的。于是,芭蕉会在某些时间点,在评论区开放一些讨论话题,让观众自由参与。比如,宋佳饰演的女主张一为了复仇去接近第三者的儿子,芭蕉就把设计好的话题抛到弹幕中,请观众讨论是否赞成这样的行为。
芭蕉也会对一些弹幕做“花式”包装,以剧中人物或者演员本人的身份发弹幕,比如《琉璃》中的司凤,《重启》中的朱一龙。芭蕉和同事们把剧一帧一帧从头看到尾,根据剧情和人物性格撰写文案,“当看到剧中的一个点特别好,又害怕观众get不到,就把所有有可能的点抛出来,有点像一个剧集解说员的工作”。
新职业也有“职业病”
作为观影体验师,琴书需要克服的一个“职业病”是把工作和娱乐分开,“工作时不怎么看剧情,娱乐时不怎么挑毛病”。但有时候看着一部热门新剧,琴书还是突然起了反应,“咦,这里好像有个噪声”“调色师好像漏修了一个镜头”。
和琴书一样,成片体检师的工作也让小贝有了一点“职业病”。前两天,他去电影院看《八佰》,看到三分之一时,他开始不自觉地留意四周观众对哪些情节有反馈。
小贝说,评价一个内容会有几种角色,一是专业人士,比如制片人、导演、编剧、专家,二是用户评价——这两种都比较依赖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主观经验。视频播放平台有一个比较大的优势,就是有大量真实的用户观看数据,对各类题材剧的真实观看行为都在数据库里有记录?!拔颐侨衔?,需要一个相对标准化、稳定的维度,对各种类型的片子做一个监测,所以就有了以算法为基础工具的产品体检”。
也有人问,创作是否就一定要跟着数据走呢?
小贝也曾体检出一部新片有问题,“《白色月光》开头几分钟少了一些情节设置,观众在一开始可能很难进入预设的故事节奏”。小贝向导演组反馈了意见,但并不会强制要求按照他们的意见去修改,决定权仍在创作者手中。当片子上线后,果然,观众在前几分钟跳出的比例相对较高。
“这其实不是一个新话题,不是成片体检师才遇到的新问题。就像几百年前的一个画家,是画得更通俗让大众喜欢,还是基于自己的理念孤芳自赏?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矛盾,这个问题无解。我们只是在双方的价值上找一个平衡点,实现两个价值的最大化。”小贝说。
芭蕉经?;嵊龅娇佳榧且淞Φ氖笨蹋翱闯ご?0集的《鹤唳华亭》时,我们发现50多集时有一个点,与开头某一集的一个点是呼应的,就需要用最强大脑去记住是第几集第几分,然后把两者关联起来”。
虽然压力很大,但芭蕉干得很开心,“你能跟几万人、几十万人在线上做一个互动的共鸣。他们懂你,你也懂他们”。
(文中采访对象均为化名)(记者 蒋肖斌)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