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 题:点亮生命中的那盏灯——“最美医生”用大爱托举生命(上篇)
新华社记者陈聪、邱冰清、董小红、侠克
一生做一事,他们一袭白衣之下,仁爱济世的初心始终跳动;
以生命之名,他们攀登医学高峰,只为点亮生命中的那盏灯。
今年8月19日是我国第二个中国医师节。多年来,他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用“无疆大爱”守护着亿万民众的健康。
一生做一事 他让中国儿童乘上远离脊灰病的方舟
一粒小小的糖丸,承载的是很多人童年里的甜蜜记忆。
然而,很多人在病毒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长顾方舟去世前并不知道,这粒糖丸里包裹着的,是这位被网友称为“糖丸爷爷”的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为实现我国全面消灭脊髓灰质炎而奉献一生的故事。
1955年,俗称小儿麻痹症的脊髓灰质炎在江苏南通发生大规模暴发。病毒随后迅速蔓延到青岛、上海、济宁、南宁等地,一时间全国多地暴发疫情,引起社会恐慌。
1957年,刚回国不久的顾方舟临危受命,开始脊髓灰质炎研究工作。
争分夺秒的艰辛研究后,减毒活疫苗研制成功。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疫苗三期试验的第一期需要在少数人身上检验效果,这就意味着受试者要面临未知的风险。
习惯于自强、忍耐、奉献的顾方舟和同事们,毫不犹豫地做出自己先试用疫苗的决定。
一周过去,顾方舟的生命体征平稳,没有出现任何异常。
然而,他的眉头锁得更紧了——成人本身大多就对脊灰病毒有免疫力,必须证明这疫苗对小孩也安全才行。
顾方舟一番思想斗争后,瞒着妻子,给刚满月的儿子喂下了疫苗!
实验室一些研究人员做出了同样令人震惊的决定:让自己的孩子参加试验!
经历了漫长而煎熬的一个月,孩子们生命体征正?!谝黄诹俅彩匝樗忱ü?。
几经探索实验,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糖丸疫苗终于诞生。
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在原卫生部举行,已经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从1957年到2000年,从无疫苗可用到消灭脊髓灰质炎,顾方舟一路艰辛跋涉。
整整44年。
打通“出口” 生命就多了几分希望
同样站在救护儿童生命第一线的,还有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王荃。
一组数据显示出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急救能力的提升——2018年,北京儿童医院急诊收住院6852人,较2016年4725人大幅提高;2018年急诊科大于72小时的滞留人数比2017年降低15%。
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打通了急诊科的“出口”:急诊科医师在明确患儿诊断方向后,迅速将其精准分流至相应科室。这样不仅让患儿获得更好救治,又能为急诊科“腾出”资源,以备后续患儿之需。
王荃认为,急诊不在于要做多少高精尖的事情,而在于能让多少本可以活下去的病人活下去,获得更好的治疗。
一次,一位症状极不明显的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前来就诊,当时正在查房的王荃凭借过硬的诊断能力,立刻警觉起来:“暴心!高度怀疑暴心!”
此后不久,患儿便出现相应症状。因采取措施迅速,患儿得到及时抢救,最终康复出院。
从医23年,或许细密的皱纹悄悄爬上了眼角,但由衷疼爱孩子的那颗心始终如一。
“患者不易,要经?;晃凰伎?,因为北京儿童医院对于很多患儿和家长来说是最后的希望。所以我们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更要将这份责任担当起来。”
精益求精攻坚克难 不懈攀登医学高峰才能创造奇迹
同样坚守着这份担当的,还有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王东进。
为患完全性大动脉移位的女童用182根缝线在心脏上打了1386个线结、通过手术将病人“足球似的堆满整个胸腔”的心脏左室内径缩小到66毫米、开展国内首例90岁高龄患者“换瓣+搭桥”手术……从医几十年,这些生死一线的瞬间,是由他和团队创造的一连串“心”的奇迹。
常规心脏手术需从胸口正中切开30公分手术刀口,曾有患者因为害怕传统方法切口太大而不配合手术。王东进创新地在腋下开一6至8公分的刀口,用腔镜进入实施手术?!跋执脑嗍质跸蛞缴岢龈咭?,不仅要保证成功率,还要站在患者角度,考虑术后创伤、恢复和美观等问题。精益求精,是我创新研究的初衷?!?/p>
同样数十年如一日攀登医学高峰、突破传统诊疗方式“禁区”的,还有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张俊廷。
由于颅底解剖结构深在,周围相邻的组织器官复杂,因此发生在颅底的病变也多种多样,颅底肿瘤手术难度很大。而张俊廷所做的,就是向治疗颅底肿瘤的“禁区”进军——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起,张俊廷团队承担了“脊髓髓内肿瘤和脑干肿瘤”这一开创性攻关项目的主要工作,不断突破手术“禁区”,总结出一整套易于推广的脊髓及脑干肿瘤的临床经验和治疗规范;
当时间进入世纪之交,张俊廷敏锐地觉察到颅底肿瘤外科的发展瓶颈,开始致力于极具挑战性的颅底肿瘤显微外科规范化治疗研究,由他领导的专业组在国际上首创双骨瓣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等多种治疗方法;
目前,他带领的专业组年均治疗各类脑干复杂性手术300余例,在手术切除率、术后生存率等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罹患癌症仍坚守高原 她是最让人放心的“好门巴”
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斯木乡中心卫生院深居高原大山。
一排矮小的平房里,病房、治疗室、办公室一字排开,每天一大早,医生谭晓琴的身影准时出现。
2004年6月,父亲的一个电话帮刚刚从军医学院毕业的谭晓琴坚定了回乡当一名乡卫生院医生的决心,她毅然回到老家,一待就是15年。
2010年9月,不幸降临在谭晓琴身上——她被检查出患有右支气管大细胞癌??闪钊嗣敲幌氲降氖牵邮苁质踔瘟坪突坪?,病情好转的她又回到了乡卫生院,只因一句“乡亲们需要我”。
多年来,谭晓琴救治的病人多得数不清,乡亲们也亲切地叫她“好门巴”(藏语“好医生”)。
村民班措回忆说,2010年的一个雪夜,她即将临盆,谭晓琴大半夜赶来给她接生。当时气温只有零下几摄氏度,帐篷里放了木炭取火,谭晓琴为了怕熏着产妇,硬是把木炭拿出帐篷,忍着寒冷给产妇接生。最后,孩子顺利出生,可她却冻得晕倒了。
如今,随着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斯木乡医疗条件一天天在改善,这让谭晓琴很欣慰:“以前工作环境很简陋,药品也很少,人们的就医意识淡薄。现在医患之间建立了很好的信任关系,更多患者主动就医,健康意识明显改善?!?/p>
从为实现我国全面消灭脊髓灰质炎而奉献一生的顾方舟,到不懈攀登医学高峰的张俊廷、王东进,再到坚守岗位用平凡书写大爱的王荃、谭晓琴,他们共同诠释了一个圣洁、平凡却又响亮的名字——医生。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