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李白曾举杯邀月,发出“嫦娥孤栖与谁邻”的“天问”。1200多年后,中国航天人给出自己的答案。
前不久,我国迎来第四个“中国航天日”,湖南长沙活动主场回放着属于中国人奔向星辰大海的超燃瞬间——
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到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基本系统完成部署;从长征一号火箭首飞,到长征系列火箭实现300次发射;从第一艘神舟飞船升空,到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往返,再到6次载人飞行把11名航天员送入太空……中国航天人一次次踏入太空,正是试着回答千百年前诗人的天问,也探寻着宇宙与深空的奥秘。
如果说嫦娥一号、二号卫星绕月飞行揭开了中国探月与深空征途的序幕,嫦娥三号落月、“玉兔”漫步虹湾让中国探月攀上新高度,那么,今年年初,“玉兔二号”在月背留下的浅浅辙痕,则让我们第一次在太空探索领域的“人类首次”榜单上,重重写下“中国”二字。
而这,还只是个开始。
“问天”未可期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生于战乱历经曲折颠沛的诗人屈原发出《天问》时,可能想不到2000多年以后,在同样一片土地上,他的子孙后代正在谋划着把空间站送上太空的宏图大计。
在2019“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对外发布中国空间站研制进展详情,其中提到,2022年前后,命名为“天宫”的中国空间站将完成建造,支持开展大规模多学科的空间科学研究、空间技术验证和空间应用。
在这个关于2022年的蓝图之中,有一个实验舱的名字叫“问天”,和屈原发出的“天问”,仅有字序之差。蓝图之中的另外几个名字也同样颇具诗意:核心舱名为“天和”,另一个实验舱则名为“梦天”。当然还有人们熟悉的载人飞船“神舟”,货运飞船“天舟”,等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最近一次露面时提到,这些舱段或飞行器都处于已经或正在研制的过程中,未来可期。具体来看,“天和”一号试验核心舱已完成初样阶段综合测试、真空热测试等大型试验,即将转入正样阶段;“问天”舱和“梦天”舱则完成了初样舱体结构生产,正在开展总装工作。
周建平还介绍,载人空间站舱内将配备科学实验柜,用于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航天新技术等研究方向的科学实验,以及独立载荷实验??占湔静胀猓蚪浔副┞妒笛槠教?,以及多个标准载荷接口或大型载荷挂点,用于开展天文观测、地球观测、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物学等多种类型的暴露实验或应用技术试验。
今年航天日期间,中国空间站正式面向国内征集空间站实验项目,这一举动被一些媒体这样解读:想上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做实验?机会来了!
备受关注的航天员选拔同样也在路上。据周建平介绍,航天员系统开展了长期载人飞行综合模拟验证、出舱活动水下验证等大型地面试验,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的初选工作已完成,共计选拔约17~18人,完成训练后将参加我国空间站飞行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空间站不只是欢迎传统航天员即驾驶员,同样对工程师和科学家敞开大门,选拔范围方面,既从空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又从航空航天工程技术和科研人员中选拔,如相关工业部门、科研院所和大学等;当然,性别方面,既选拔男性航天员,又选拔女性航天员。
根据飞行任务规划,中国空间站工程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建造和运营3个阶段实施,这其中,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安排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天和”一号试验核心舱、神舟飞船、天舟飞船等6次飞行任务;建造阶段安排了“问天”舱、“梦天”舱、神舟飞船、天舟飞船等6次飞行任务。
至于空间站任务阶段的首次飞行,周建平透露,该任务既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预计于2020年上半年组织实施。
深空“大动作”
至于月球探测、火星探测、小行星探测等深空探测方面,中国航天同样要有“大动作”。
在前不久举行的2019年月球和深空探测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我国目前正在抓紧组织开展嫦娥五号、嫦娥六号和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等重大工程任务的研制。这其中,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于2020年左右实施,目前各项研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邓宗全透露,针对未来火星表面的探测勘察,我国科研团队提出“旋翼式火星飞行器”的设计构想,目前正在攻关稀薄大气环境高效能旋翼翼型设计、姿态控制及地面低气压模拟试验等关键技术。
3月28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称其火星飞行器已完成地面测试,我国正在奋起直追。
邓宗全说,太阳系内探测能力的提升是当今深空探测的核心目标,宇航空间机构及智能装备将发挥重要作用,苛刻环境适应性、轻量化和高可靠服役是技术挑战,天地一体虚实仿真验证是未来发展趋势。
前不久,中国嫦娥六号及小行星探测任务合作机遇公告对外发布。据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嫦娥五号任务的备份,嫦娥六号将根据嫦娥五号实施情况,确定任务的发射时间、着陆地点,并最终实现月球样品自动采样返回,开展综合分析研究。
该负责人透露,嫦娥六号任务探测器将由轨道器、着陆器、上升器、返回器“四器”组成,经地月转移和环月飞行,在月面选定区域着陆、采集月球样品后,经月面上升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地转移和再入回收等过程,将月球样品安全送至地面。
令航天迷更加兴奋的是,这次发布还透露一则重磅消息,即我国小行星探测任务正在进行论证。
具体来说,我国拟采用一次发射实现一颗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回和一颗主带彗星绕飞探测。对近地小行星开展绕飞探测,择机附着小行星表面、采集小行星样品,返回地球附近释放返回舱,将样品送回地球;探测器再经地球、火星借力飞行到达小行星带,对彗星开展绕飞探测。
没有人可以躺在功劳簿上
在今年“中国航天日”前夕,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与同时期被誉为“航天四老”的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等老一辈航天专家一起阔步向前的全身铜像雕塑群,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首次公开亮相。
这一天,杨利伟与钱学森之子钱永刚、黄纬禄之女黄道群等来到现场共同见证雕像落成。杨利伟感慨道: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这5位航天元老,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再到‘北斗、探月’,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突破的秘诀便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p>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国务院2016年3月批复同意,自当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说,中国航天60多年的不懈探索与发展,更是孕育了精神、培养了人才、结出了硕果。
如今已93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亲历并参与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大向强的奋斗历程。他告诉记者:“航天事业无疑是一项高技术、高风险、高挑战的事业。现在我们可以自信地说,我们已经迈上国际一流水平?!?/p>
“我们的成功从不是一蹴而就、敲锣打鼓就轻轻松松实现了的,而是在艰难困苦中,奋斗淬炼出的‘烈火真金’。无论站得多高、飞得多远,都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越奋斗才会越强大。”张履谦说。
就在这次活动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青年代表、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林廷宇向该院青年发出“以我青春铸剑,建设航天强国”为题的倡议书,其中提到,“要敢为人先,理性务实,积极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通过夺取自主创新的伟大胜利建功新时代。”
林廷宇说,过去,航天老前辈们凭借坚定信心、必胜信念和不屈意志,一次次战胜艰难险阻。现在年轻一辈要将青春热血继续挥洒在奋进的道路上,将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传承下去,激发我们的勇气、智慧和毅力,做一个朝气蓬勃的奋斗者。
末了,林廷宇提及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一句名言:“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他说,“这是老一代航天人的坚守与初心,也是新时代航天人的担当与传承。以我青春铸剑,建设航天强国,我们一定行!”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