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分别是:(第一排左起)吉林省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秘书长万晓白(女),北京搜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小川,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水面部副主任王硕威,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任冯晶,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火电工程有限公司焊接教练刘仔才;(第二排左起)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刘明侦(女),山东省东明县武胜桥镇玉皇庙村党支部书记关志洁(女),广西交通投资集团南宁高速公路运营有限公司南宁东收费站副站长农凤娟(女,壮族),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田径队运动员苏炳添,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兼团支部书记李君;(第三排左起)安徽省砀山县唐寨镇农民李娟(女),中国人民解放军73637部队工程师李联峰,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波,贵州省黎平县彦婷手工刺绣坊总经理陆婷(女,侗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陆宴辉;(第四排左起)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陈冬,重庆市公安局两江新区分局刑事侦查支队刑事技术大队教导员陈冰,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陈巍,福建省漳浦县湖西畲族乡后溪村卫生所负责人陈伟琳,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锻造厂模压工艺主管工程师陈丽芳(女);(第五排左起)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巴彦扎拉嘎乡温都尔村团支部书记陈建钧(蒙古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托云牧场社区党支部书记邵书琴(女),中国短道速滑队运动员武大靖,中国人民解放军96723部队56分队分队长罗寅生,陕西省汉中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技术大队队长周莉(女);(第六排左起)山西省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乡村医生贺星龙,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完全小学副校长格桑德吉(女,门巴族),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车务段车站值班员徐前凯,浙江建设技师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崔兆举,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导游服务中心副主任韩笑(女)。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 题: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部分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和获奖集体风采
新华社记者黄玥、王琦
全力以赴的样子,是青春最美的姿态。
日前,记者采访了部分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和获奖集体成员,听他们讲述那些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勇于追梦的青春奋斗故事。
用焊花点亮青春
今年38岁的“女焊将”王中美已在电焊行业扎根19个年头,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桥梁电焊事业。
王中美坦言,刚接触电焊工作,有时会被电弧光灼伤脱皮、被焊花烫出水泡留下疤痕,也曾想过退缩和转行,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一份工作,刚开始选择它的时候,可能是它在考验你。而当你真正深入了解它,并最终能控制它的时候,会很有成就感?!蓖踔忻浪怠?/p>
王中美爱琢磨、苦钻研,在前辈的带领下,不仅焊接能力不断提升,还对焊接工艺进行了大胆创新?!霸诤阜焯缴说氖焙颍暮阜旎揪褪恰患段奕毕荨?。对我们焊工来讲,这就是‘最高境界’?!蓖踔忻赖氖Ω嫡晕姆计兰鬯怠?/p>
工作以来,王中美带领团队通过优化参数、改进工序、创新工艺,取得新型钢种焊接、重型钢梁焊接、特殊工位焊接等创新成果17项,为我国桥梁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看到一座座自己参与建设的巍峨大桥横跨在长江、黄河上,心里真的会有那种波涛汹涌的感觉。”王中美感慨地说,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用执着奉献青春
在河南省镇平县伏牛山区,有一位普通的小学校长,坚守大山深处18年,只为干好一件事——让山村孩子走出大山。他就是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80后”教师张玉滚。
黑虎庙村是镇平县的深度贫困村,四周环山,位置偏远,交通条件差,以至于过去没有年轻人愿意来这里任教。
2001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张玉滚来到黑虎庙小学,从最初每月拿30元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干起。
挑书本教材、学具教具,挑油盐酱醋、蔬菜大米,2001年到2006年,靠着一根从老校长手中接过的扁担,张玉滚从大山外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
为了学生,他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师,把学生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接送留守学生也是家常便饭?!岸嗄昀?,我们村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家离学校远的学生,他就说服学生家长,让学生和他同吃同住。”黑虎庙村党支部书记韩新焕说。
“我是山里人,知道山里的苦??醋抛约航痰难叱龃笊剑揖途醯弥??!闭馐侵С耪庞窆黾岢窒吕吹男拍?,张玉滚任教前,黑虎庙村只有一个大学生,如今已有16名大学生。
用奋斗诠释青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团队是一支由刘红教授领衔的,由青年骨干教师和硕博研究生组成的科研团队,现有成员39名,35岁以下青年35人。自2004年成立以来,一批又一批青年才俊加入这个科研团队,用他们青春的勇气、干劲和担当,研制出我国第一个、世界上第三个空间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装置“月宫一号”,创造了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密闭生存实验纪录。
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是人类实现在地外长期自治生存必需的关键技术,具有较高复杂性和难度?!拔颐峭瓿傻摹鹿?65’实验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如何实现为不同代谢水平的乘员组提供生命保障,并在各自冲击条件下保持系统稳定。”团队总设计师刘红说。
在为期370天的“月宫365”实验中,志愿者在仅160平方米的生存空间内重复“播种、收割和脱?!敝参锔髁鞒?60余次,采集废物处理系统样品50余次,监测记录健康数据700余次,还克服了幽闭环境内“遮窗”“断电”和“延迟出舱”等种种困难,完成了长期实验。
刘红介绍,团队成员始终用极高的热忱和高度负责的专业精神去面对困难。在370天的时间里,团队其他成员作为舱外保障人员,24小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合力保障了“月宫365”实验顺利进行。
“漫长的实验过程如同在跑一场马拉松,困难和挑战不断,但对我来说是难得的锻炼、难忘的记忆?!蓖哦映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刘慧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青春的风采、青年的担当,都要用奋斗去彰显,靠奋斗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