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12月19日电?题:阳光洒满九万山——仫佬山乡脱贫记
新华社记者黄浩铭、陈一帆
桂北山区,九万山南麓,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世代在此聚居,贫苦、闭塞和落后,千百年来禁锢着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
今年,作为广西最后脱贫摘帽的8个县份之一,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仫佬族实现整族脱贫,奔向美好生活的脚步愈发坚定。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县城(11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廖光福 摄)
贫困角落如何变身安居之地
罗城县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地处滇黔桂石漠化片区,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17年前,大山深处的架洞屯还没通路,20岁的村民张先恒和哥哥一道,把养了一年的3头猪赶到山外去卖,顶着烈日翻越两座山头,4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走到一半,1头猪就已累死在路上。
如今,山还在那里,但路已不是那条路。2015年架洞屯修通砂石路,一年后通水泥路,开摩托车到镇上只需20多分钟。
在喀斯特山区,和修路一样难的,是用水。“滴水贵如油”,一句俗语道尽四把镇新安村千百年来的苦楚。
九旬老人韦世英视水如命。从年少时起,一根扁担两个木桶,韦世英天没亮就翻山越岭到几公里外的一口水井打水,来回要走3个小时。水不仅要供人使用,还得喂牲口和浇地。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仫佬家园”(12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多年来,新安村干部群众向水而战,建起家庭水柜的同时,不断寻找稳定水源。2018年,在驻村第一书记罗代欢带领下,终于在数公里外的一条地下暗河找到水源,扶贫后援单位筹集了110多万元用于修运输便道、建高位水池等,历经两年时间,地下河的河水通过1.8万多米长的水管流入新安村239户村民家中,“一水三用”的日子就此成为历史。
清清流水带来了产业发展的希望,如今的新安村牛羊满圈、青蒿正旺、牧草摇曳。
经过5年持续攻坚,仫佬山乡呈现出一派新景象。截至目前,罗城县建成屯级硬化路1200条1893公里,山区超过18万人告别行路难;累计建设集中供水工程611个,解决了20多万人的饮水难题;累计实施危房改造1.28万多座,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住房2800多套,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全部达标。
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金玉柚生态产业扶贫示范区,装载柚子的车辆在柚子园内行驶(无人机照片,2019年1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产业“荒漠”如何走向致富绿洲
小长安镇民族村的最后一批吴茱萸装车运走后,村委会主任覃凤琼和几位村民坐在村口的空地旁拉家常,脸上洋溢着笑容。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小长安镇民族村村委会主任覃凤琼在查看吴茱萸长势(6月21日摄)。新华社发(韦如代 摄)
民族村是20世纪90年代建立起来的一个移民搬迁点。这里的群众从交通不便、缺水缺土的石漠化山区搬迁而来,但搬迁后人均耕地面积仍然不足1亩。多年来,群众尝试种植柚子、甘蔗等作物,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投入,产量低、品质差。
2012年,覃凤琼和另外3户人家在村子附近的70亩荒地上尝试种植吴茱萸,2年后每亩产值达2万多元。看到产业发展的希望,村民们纷纷向覃凤琼取经。在当地政府扶持下,覃凤琼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建起2000亩中草药示范基地,2020年吴茱萸产量达100万斤,产值约2000万元。
从前靠种甘蔗、打零工养家的村民卢昌林,2016年开始种植吴茱萸后,年收入翻了几番?!罢趿饲?,马上翻修了家里的老房子?!甭侄陨畛渎判模依锘寡伺?,争取更多收入。
民族村新建的产业硬化路直通吴茱萸绿色加工基地,厂房内烘干机等设备一应俱全,静待着来年丰收季。
产业是巩固脱贫成果的稳定器,广大仫佬族群众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从荒山劈新业,走出一条极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冲洞村村民莫朴在莫宏灯的葡萄酒厂内登记数据(12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在东门镇冲洞村村民莫宏灯的葡萄酒厂内,500多吨毛葡萄正在进行发酵,来自广东等地的大量订单已经把即将出厂的葡萄酒预订一空。
莫宏灯所在的村子过去不通电、不通公路、不通自来水,莫家5个兄弟姐妹和父母挤在一间破旧的瓦房里。为了摆脱贫困,1999年,莫宏灯去到广东打工。2014年,正值罗城毛葡萄产业发展关键时期,莫宏灯回到家乡,在四把镇地门村租用荒山创办了一个260多亩的葡萄园。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的山区路网(12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沿着地门村一条新修的水泥产业路前行,就到了莫宏灯的“超级葡萄园”。57岁的村民谢万英在这里负责除草、施肥、采摘等工作。“一年工作80天左右,能获得1万多元收入,2016年我家实现脱贫,2017年建了新房子?!毙煌蛴⑺怠?/p>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成为罗城县近年来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在石山密布的四把镇等地推广毛葡萄种植,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龙岸镇建起2000多亩金玉柚生态扶贫产业示范区,每到瓜果飘香季节,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在县城附近,一千亩红心猕猴桃、一千亩毛葡萄和一千亩黄金百香果3个“千亩千户”工程,让易地扶贫搬迁户都能享受产业分红……
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金玉柚生态产业扶贫示范区,村民在分拣柚子准备装车外销(2019年1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目前,罗城县创建各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累计达192个,特色产业面积达280多万亩。随着新希望集团、山东广春牧业等龙头企业进驻,罗城县种养业正沿着规?;?、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迈进。
苦涩“穷窝”如何展开幸福蓝图
告别绝对贫困,站在新起点上,仫佬族群众奔向美好新生活的幸福蓝图正徐徐展开。
从前掩藏在深山之中的仫佬族刺绣技艺,跟随着脱贫攻坚的脚步,走进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成为扶贫车间内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的一门本领。63岁的自治区级仫佬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谢秀荣,多年来见证着仫佬山乡的喜人变化。她精心绣制了一幅《全面奔向小康》马尾绣作品,以蓝靛染布为底色的画面上,仫佬族群众拿着红旗,向着太阳走去。
游客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棉花天坑景区旅游观光(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曾经交通闭塞、贫困落后的仫佬族聚居村落——四把镇棉花村,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特色旅游景区。从前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的村民吴俊毅在家门口经营民宿和农家乐,每逢周末、节假日,客房常常供不应求?!拔颐窍衷谙氲氖窃跹嵘衿分剩嘤慰颓袄刺逖槲颐秦锢凶宓拿袼追缜??!背陨稀奥糜畏埂钡奈饪∫阌辛烁愕牡灼?/p>
63岁的自治区级仫佬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谢秀荣在工作室中创作(12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不少仫佬族群众从“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大石山区搬出来,摆脱过去闭塞、落后的生活条件,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35岁的仫佬族小伙子银星建今年娶上了媳妇?!耙郧案静桓姨概笥?,家里条件太差了,谁愿意嫁过来?”银星建说,迫于生计早早外出打工的他,多年来心里一直很自卑。2018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银星建搬进县城一套73平方米的新居,还找到一份餐饮店的工作。从前内向的小伙子变得自信开朗。
广西罗城·深圳实验小学(12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迎着清晨的阳光,12岁的潘欣怡去一街之隔的学校上学,她身后是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仫佬家园”,高楼鳞次栉比。2018年,随父母搬出大山的潘欣怡成为罗城·深圳实验小学的一名学生。大操场、塑胶跑道、图书室……新学校完善的设施让她有了全新的体验。以前从来没上过英语课的山里娃,渐渐爱上这门课程,她有了新的梦想:“以后我想成为一名英语老师”。
潘欣怡的求学路,折射着仫佬族山区教育事业的变迁。2016年以来,罗城县新建2所中学、2所小学、60所幼儿园,对163所义务教育学校的软硬件进行全面提升。2020年,罗城县学前3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为93%、99.62%、92.1%。
广西罗城·深圳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潘欣怡(前)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12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罗城·深圳实验小学崭新的塑胶跑道上,一张张纯真的脸庞在阳光下绽放笑容。为未来种下希望,用希望点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