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乡“守门人”
新华社南昌7月25日电 题:岛乡“守门人”
新华社记者高皓亮、姚子云
房屋浸在水里,所有门窗洞开。
赣北鄱阳,乘船进入此次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之一——昌洲乡。圩堤漫决,这个四面环水的岛乡15个行政村、23平方公里全部受淹。
半月前,雨夜,洪水把环绕岛乡的圩堤撕开一个口子,低沉的锣鼓声、急促的喇叭声骤然响起。伴随着紧促细碎的脚步声,全乡1.4万余名群众有序转移。
依水而生,村民早就摸清了这水的习性。修建房屋时,心里也大致有个谱,水再大,一般很少淹到二楼。听到转移通知,把家具、电器等值钱物件搬上二楼,养的鸡鸭带不走,索性一起上楼。
或投亲靠友,或到集中安置点,由于担心发生次生险情,全乡9000多户村民必须全部转移。
人离开,但门窗必须打开,这是洪水留下的印记。否则,洪水来临,屋内、外存在压差,更容易倒塌。
群众放心离开,离不开留下的“守门人”。
乡政府所在的永平村,一间未进水的民房挂着村临时党支部的牌子。
洪水围乡,断水断电,房间酷热难耐。留守的12名村组干部、党员和志愿者找来一台柴油发电机,但首要的是给手机充电。
村民在安置点吃住不愁,却总惦记家里情况。手机,成为连接两个“家”的桥梁。
“看,水没上二楼,你家的鸡鸭已经喂了……”划船到各家各户门前,拍照、拍视频,60岁的村文书洪启加原本不太会用智能手机,这半个月,每天在村民微信群中做水情“直播”,早已熟门熟路。
洪水来袭,村民走得急,老人住院要用的证件,小孩吃惯了的奶粉……安置点那端“遥控”,洪启加翻箱倒柜一件件找到,划船送到村口转交乡镇干部。
留守,为了让大伙安心,也为返回家园早做准备。
董坪村58岁的脱贫户董书旺也是留守一员,每天走村串户,看到谁家的化肥农资有被淹危险,就帮着再码高一些。
靠政府贷款支持,董书旺流转来200亩水田成了种粮大户,2017年一家顺利脱贫。这次主动申请留守,既想着帮大伙做点事,也谋划着尽早把晚稻抢种下去。
农时不等人,能早一天,就是早一天的收成。省里调拨的备荒救灾种子已到,县里跨乡镇调度,在受灾较轻的乡镇提前育秧,备好足够全乡1万亩水田的秧苗。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圩外,昌江水位一天天下降。每下降一公分,就是村民回家一大步。
圩内,洪启加、董书旺……全乡2000多名“守门人”备好100多台水泵,只等水位达到排涝点。
作为江西第一人口大县,此次洪涝灾害已致鄱阳15万余人紧急转移安置,成千上万的“守门人”留守村庄,替大伙看护家园。
夜晚静谧,船桨滑动水面,洪启加开始新的一轮巡守。取名“梦回昌洲”的微信群中,村民发来信息,“谢谢你洪叔,水退了我们就回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