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2”号进行长城站站用燃油卸运作业(2月13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摄
新华社“雪龙2”号2月15日电 记者手记:南极筑“城”记——在长城站读《中国南极长城站》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北京时间15日零时10分,首航南极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完成长城站卸货任务。35年前的今天,这一中国首个南极考察站顺利建成。
连日来,记者在长城站采访,阅读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队长、长城站首任站长郭琨撰写的《中国南极长城站》,感受着第一代南极考察队员们的拼搏与进取,以及中国南极科考的艰辛与进步。
鸟瞰南极长城站(2月8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摄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建设的长城站1号栋(2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摄
“抢运”物资:17天艰难卸货
“两条小艇在波浪中前进,经过30分钟,航行2.2海里,顺利到达菲尔德斯半岛南部,于15时16分54名队员胜利登上了岛,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郭琨在书中写道。
1984年12月31日,郭琨等54名队员搭乘“长城1”号和“长城2”号艇,登上南极洲乔治王岛,长城站在这里奠基。
奠基典礼后,是建站物资卸运。由于水浅,大船无法靠岸,只能靠小艇卸运。南极自然条件恶劣,一天之中,大风、大浪、大雾、大雪说来就来,加上潮位变化,基本“靠天吃饭”。
“我们就是抓住每一个风暴减弱或暂时停止的空隙,这个空隙不管在什么时候,就马上在货仓、甲板、登陆艇上组成一支支突击队,抢运物资,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连续奋战?!?/p>
“雪龙2”号此次在长城站卸运236吨物资花了7天时间,而根据书中描述,当时的建站物资和仪器设备重达500吨,卸货之难可想而知。但考察队员花了17天时间,抢建码头、抢运货物,终于成功将全部物资抢运到岸。
长城站科考队员在温室菜棚精心管理蔬菜(2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摄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建设的长城站1号栋(2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摄
火速建站:26天苦战建成
1985年1月20日,长城站开始主体工程施工建设。这是决定长城站建设成败的关键阶段,南极只有夏天和冬天,夏天只有3个来月,是一场争时间抢速度的苦仗。
长城站的两栋主体建筑,从浇灌混凝土地基、安装钢框架、组装墙板,到内装修等十几道工序,仅墙板就500多块,螺栓15000多个。
“用了七天七夜的时间,两栋主体房屋的外壳就建成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大家称为‘南极速度’”,郭琨写道,七天七夜建成两栋主体房屋的外壳,又三天三夜完成了内部装修。紧接着,气象站、冷冻房、储油罐等主要工程建设也相继完成。
经过26天苦战,最后一道工序——长城站的铜质站标顺利镶嵌在了第一栋房子大门的正上方。1985年2月15日10时,考察队宣布“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
郭琨在书中称“长城站的衣食住行样样齐全,犹如一个微型城镇”。如今,长城站的主体建筑增加至12栋、近4000平方米,科研设备增多、科考项目繁多、科考队员众多,已成为建立在南极大地上的一个微型“科学小镇”。
长城站站区里的企鹅(2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摄
贼鸥湖边用中、英文书写的“贼鸥栖息地,请勿惊扰”木牌(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摄
保护生态:实施“绿色考察”
坐小艇到长城站码头,或乘直升机到长城站?;?,抬头就能看到不远处的“贼鸥湖”,这里生活着一群怡然自得的贼鸥。在贼鸥湖边及长城站相邻的海边,不时有企鹅光顾。
长城站内的这种人与动物和谐、融洽相处的场景,源于科考队员对环境和生态的?;??!爸泄状文霞蘅疾於拥巧戏贫滤拱氲旱氖焙?,就把事先准备好的用中、英文书写的‘生物?;で九?,竖在长城站站区南北两端的几个小山的周围(非考察人员严禁进入),以?;ど缴细髦帜窭嗥骄驳厣詈头毖芎蟠??!?/p>
郭琨写道,科考队员在长城站的南端建立了垃圾焚烧场。把易燃垃圾焚烧处理,不可燃垃圾封存,由船只运出南极。同时,建立了污水处理站,并把生活废弃物封存,由船只运出南极。
“雪龙2”号长城站卸货期间,科考队员同样把长城站站区清理的建筑废弃物、考察站运行遗留生活废弃物等10个集装箱运至船上,带回国内处理,避免留在南极地区造成污染。
长城站建成35年来,中国的南极科考事业获得快速发展。就考察站而言,已经在东南极、南极洲大陆、大陆高原上建成了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第5个考察站——罗斯海新站也在建设中?!把┝?”号完成长城站卸货任务后的下一站,正是建设中的罗斯海新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