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真相|新春伊始,别再被陈年旧谣迷惑双眼-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5 02/20 10:45:11
来源:新华网

第一真相|新春伊始,别再被陈年旧谣迷惑双眼

字体:

  随着春节的喧嚣逐渐淡去,人们满载着对新年的憧憬,陆续回归至日常的工作与生活轨迹之中。然而,在这一片崭新的气象中,部分陈年旧谣却如同暗流涌动,潜伏于网络的隐秘角落,伺机兴风作浪,扰乱公众的生活秩序。

  在食品安全领域,诸如“空心草莓都是用激素催大的”谣言持续误导着消费者的认知,令他们对喜爱的水果望而生畏。事实上,草莓的空心现象与品种特性、种植条件及施肥管理等因素息息相关,与激素并无直接联系。

  面对突发事件,谣言的危害尤为凸显。某地发生地震后,网络上迅速流传“将有更大余震”的消息,引发民众恐慌,大量市民纷纷涌上街头不敢回家。此类毫无根据的谣言,非但无助于抗震救灾工作,反而加剧了社会混乱,严重干扰了救援秩序。

  公共政策领域同样成为谣言的“重灾区”。诸如“医保账户年底清零”的谣言,不仅引发了民众的广泛担忧,还造成了对医保政策的误解与质疑,为政策的稳定实施设置了障碍。

  这些陈年旧谣之所以能够死灰复燃,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原因。从公众心理层面分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接收简单、惊悚的内容。谣言凭借其夸张的表述和危言耸听的结论,迅速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食品安全谣言利用了公众对健康的担忧心理,而突发事件谣言则迎合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恐惧情绪。

  从传播特性来看,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和快速性为谣言的扩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一条谣言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社交平台、群组等渠道实现裂变式传播,覆盖面极为广泛。更为严重的是,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往往远超辟谣信息。

  造谣者的动机同样不容忽视。部分人为追求经济利益,通过制造热点谣言吸引流量,进而实现商业变现;还有部分人则出于恶意娱乐、宣泄情绪等目的,在网络上肆意编造谣言,无视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此外,谣言的传播手段不断翻新,进一步增加了识别和治理的难度。一些谣言披上了“科普”“内部消息”的外衣,更具迷惑性,使得公众难以分辨真伪。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不能再让这些陈年旧谣继续“搅局”我们的生活。广大网民要时刻保持警惕,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和辨别能力,遇到可疑信息多查阅权威资料,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没有根据的谣言。主流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科普宣传的作用,及时发布准确信息,揭露谣言的真面目,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网络信息。相关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管和打击力度,依法严惩造谣传谣者,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与秩序。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共治。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让我们告别谣言的阴霾,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拥抱网络生活,共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开启美好的新一年。

【纠错】 【责任编辑:董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