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寒意未消,坐落于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人美美术馆却已化身为一片温暖的人文海洋。在这里,“东方微笑——人美新春特展·2025”于1月14日正式开幕,汇聚了李宝林、张立辰、郭怡孮等十多位当代中国画领军画家的精选之作。展览宛如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以现代视角重新解读古老的中国画艺术,彰显出在全球语境中中国文化自信的独特魅力。此次展览不仅展示了中国画的传统根基,更提出了全球化时代下中国画如何保持文化自信并实现创新发展的深刻命题。
人美美术馆展厅
笔墨传承:中华文脉中的抒情与审美交融
中国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笔墨不仅是一种绘画技法,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从先秦时期的质朴到唐宋的辉煌,再到明清的写意抒情,中国画始终坚守“以形写神”的原则,强调通过笔墨表达内在的精神世界。
在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中,“笔”讲究力度与变化,强调线条的生命力;“墨”则注重层次与质感,用不同浓淡干湿的墨营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二者结合,既传达了物体的外在形态,又表达了内在的精神世界。留白技巧的应用,更是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和意境美,使作品充满诗意与哲理,成为画家内心世界的映射。中国画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中华文脉的深厚积淀。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继承这一传统,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成为当代中国画家思考的重点。
令笔者欣慰的是,展览中的作品,尽管风格各异,但无不体现出对中国画传统笔墨精神的传承与发展。郭怡孮的《雨林阳光》系列,虽融合现代色彩与材料,却依然坚守“骨法用笔”的精髓,以生动的线条和丰富的墨色,展现热带雨林的生命力,蕴含着画家“你的野草是我的花园”那份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郭怡孮《雨林阳光》 纸本设色 89cm×96cm 2024
李宝林是将自然山水转化为现代山水的视觉体验的优秀画家代表,展出的《西域灵山系列》便是其独特风格的代表作。在作品中,他借鉴传统北宗的若干皴法,以侧锋干笔横扫画面,那种优雅、全景性、可居可游的古典艺术格局彻底打破了,采用破碎和肢解的形,表现坚硬而突兀的石块,却更为深刻地塑造出大山无以伦比的永恒与博大,透出无可名状的神圣、沉默与悲壮。他通过画笔,捕捉到了西域山脉的灵魂——它们不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映射。
李宝林《西域灵山系列》248cm×62cm
这些作品不仅证明了中国画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无限可能性,更彰显出其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中国画的核心——笔墨精神始终是不变的灵魂。正如唐代张彦远所言:“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而清代石涛的名言“笔墨当随时代”,则提醒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与审美需求。守正创新的中华文化,如同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每一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敢开拓创新,为世界艺术贡献独特的东方智慧和美学价值。
当代笔墨:美学新境与时代重构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社会审美的变迁,中国画的笔墨精神面临着新的挑战,引发了关于中国画在现代社会中角色定位的深入讨论——中国画能否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传统笔墨精神与当代审美结合,构建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艺术形态,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览中不少作品展现了这些领军中国画坛的画家们对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对笔墨精神的现代转化,这一命题的深入思考与实践。如杨晓阳的《塞上三日组画》系列作品,通过即兴创作捕捉现场感受,赋予画面鲜活生命力,体现了“即时”文化的特征,让观者直接感受到画家的心境与情感。该系列以碎片化形式构成整体,看似独立零散的作品共同构建了一个宏观世界观,既突破了传统模式,又反映了现代快节奏生活和信息流的特点,展现了在纷杂中寻找秩序的艺术智慧。
杨晓阳《塞上三日组画》之一 纸本水墨 46cm×58cm 2020
杨晓阳《塞上三日组画》纸本水墨 58cm×46cm×18 2020
展览中也不乏深化笔墨精神,社会关怀与个人表达相结合的作品。如田黎明的《南山高士图组画》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领域,以传统山水画为基础,作品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成为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何加林的《欢乐谷》系列则以轻松愉快的笔调记录了充满生机的生活瞬间。
这种多元化的创作理念,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生动写照,也展现出当代画家对中国画学体系的构建:既要守住笔墨的根,又要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兼有美学意蕴和现代性的艺术空间,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画要以其独特的笔墨语言,讲述属于当今时代和全人类的美好故事。
田黎明《南山高士图组画》之一 纸本设色 35cm×48cm 2017
《欢乐谷》 纸本水墨 247cm×124cm 2023
全球化视野:文化自信与多元对话
中国画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笔墨语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宇宙的理解,在全球艺术舞台上独树一帜。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全球语境中展现独特魅力,同时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推动自身的创新发展。展览中的作品体现了画家们对此命题的思考。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画家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跨越不同文化的视觉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姜宝林的《二0二三·一号》,就是一幅带有实验性的探索之作。画面通过焦墨米点皴技法的精湛运用,给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开创的独特表现手法赋予了新的生命。密集而有序的横点,在纸上构建出山石的纹理和层次感,既保留了传统中国画的精髓,又为观者带来了丰富的质感和立体体验。色彩的引入,特别是天空部分的蓝色,打破了水墨画的传统界限,增强了画面的现代感和视觉吸引力。这幅画的表现手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体现了画家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解和吸收,其视觉效果具有国际化特征,能够引起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共鸣。
姜宝林《二〇二三·一号》 纸本设色 144cm×367cm 2023
张江舟创作的《有霾的春天》系列,选择了现代环保和健康主题及现代人物为表现对象。运用传统水墨画的笔触和晕染技巧,同时融入现代绘画表现手法,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展示出中国画在当代语境下鲜活的新表达。《神光离合》运用丰富的墨色层次,将传统山水画的“气韵生动”与现代梦幻意境相结合,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语言,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和情感共鸣。纪连彬的《太空》以传统的水墨晕染与线条勾勒交织,营造出一种既古朴又充满未来感的氛围。通过大胆的构图和抽象元素,将太空这一宏大的主题融入水墨画中,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范围,也反映出全球化时代下科技与人文的交融。
张江舟《有霾的春天》纸本水墨 388×180cm 2021
丘挺的《神光离合》 纸本设色 105cm×296cm 2021
纪连彬《太空》纸本水墨135cm×68cm 2021
这些作品共同表明,全球化时代,在中国画既要以开放的姿态去接纳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又要保持其独特性而不被同化,这一双重命题之下,重新思考和形塑的“中国画”,正以其独特的笔墨语言和智慧情感讲述属于全人类的美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此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自信的力量,看到了中国画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此次展览,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礼赞,也是对未来艺术探索的一种积极引导。使我们在笔墨的世界里找到了心灵的共鸣,感受到那份来自东方的温暖微笑;并激励我们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国画这一珍贵的艺术遗产,使其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人民美术出版社 张书云)
刘万鸣《花蔓宜阳春》 240cm×124cm
张立辰《墨竹》229cm×14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