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的爆火,再次催生了一批“卖铲人”,确切地说是通过付费课程“割韭菜”的人——
社交平台上,一些流量投机客以“暴富”“财富自由”为噱头引流卖课,信以为真的消费者“入坑”后才发现:付费资料不过是卖家“搬运”而来的免费内容,还强调虚拟商品不退不换,比如近期流传较广的清华大学沈阳教授下属团队的《DeepSeek:从入门到精通》教程,免费资料被不同卖家以0.01元至15元的价格售卖;有的104页付费资料中仅有4页谈及DeepSeek;有的是ChatGPT旧教程改名重卖……
与其将这些侵权、低质内容称为“课程”,不如说是一把把打着知识幌子的镰刀。正如沈阳教授表示,“第一不要搞欺诈,第二不要侵犯知识产权,第三不要损害消费者权益”,涉及消费者权益等问题,相关部门和平台应及时处理违法违规行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ChatGPT到Sora再到DeepSeek,每当有新技术爆红,就有类似的“知识镰刀”收割“韭菜”,规避之法在于,学会与“AI焦虑”和谐相处。
其实,不用卖课的人说什么“不会用××的人,×年内必然失业”,面对功能强大又充满未知性的AI,许多人本就又爱又怕,爱它理论上能够提高效率,怕如果不能紧跟前沿自身竞争力会下降,于是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学习,甚至落入不良卖家的焦虑营销陷阱。纵观人类技术发展史,每当新技术出现,都会引发人们的焦虑,AI也不例外。“AI焦虑”纵然有不好的一面,但也无须言必称根除。看清“认知收割”的套路,保持适度的“AI焦虑”,也不失为催促人们持续学习的良好动力。
回过头来看,当初没有买ChatGPT、Sora课程的人,也没有像卖家渲染的那样,失业了或是被时代淘汰了;买了课的,似乎也没几个因受到启发而实现了财富自由。知识付费也好,免费分享也罢,不排除专业人士等分享的高质量内容,但也没有谁敢保证,新技术一出来就能给出“终极教程”,叫人一学就“暴富”、走上职业巅峰。现实更可能是,一群赚快钱并且不怎么懂技术的人,动辄教人抢抓风口,不断更换瓶子装着同样的酒,让慌不择路的人赔上时间金钱之后,继续留在原地迷茫。
学习依然是缓解焦虑的有效途径,不过,信息过载时代,好的学习资源同样需要深度求索。(维辰)